Search

#故事的豐盛聯想
進行中的散文集,這次想分享這篇〈故事的拯救〉,正好文中提及我自己的《花地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故事的豐盛聯想
進行中的散文集,這次想分享這篇〈故事的拯救〉,正好文中提及我自己的《花地藏》這個月滿三歲了。第一張照片是我2007年在奈良郊區的民宅門邊拍攝的,有沒有高手知道這是什麼花呢?

〈故事的拯救〉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多重意義上,我是一個時常得到故事拯救的人。
我想,我們多半都在各種層面受惠於不同類型的故事,舉凡小說或電影中的虛構故事、散文或傳記中的真實故事、幾句有故事感的短詩,乃至多半被歸類在童書區的繪本故事。

說自己時常得到故事的「拯救」,乍看或許是感情用事的誇飾,但有時跟著某篇故事的主角,走出心中長長的雨季,你偶爾也會頓覺自己迎來一片天清,獲得片刻喘息。有這樣的時刻吧?甚至,只是驀然翻頁讀到的一段話,也可能將你從谷底撈起,稍微整理行裝,又有一點力氣,向難行的山路再走去。例如,《走進生命花園》有一頁這麼寫:
「孩子看到了眼淚。他想,應該學習擁抱,學習不要害怕親吻。應該學習說:『我愛你』,即使沒有人對你說這三個字。」

在多次演講中朗讀此書,這段話才剛從我這端傳至聽者那端,隨即感覺到一波波震顫回傳過來,那是某幾個人的心,或者靈魂,被這段話喚醒了一些;這是故事的力量,如此純粹,不需說什麼大道理,也不必聲嘶力竭對你加油打氣,只需要讓你「醒來一點點」就足矣。

我也期盼我所寫的故事,多少有這樣的力量。

不過,故事的力量是需要打開感性才能接收到的,理性的分析與判斷最好少一些。我的第一本繪本《花地藏》出版之後,大人讀者對故事裡關於人生跌宕起落的隱喻很有共鳴,但卻不時有人問:「這是寫給大人看的吧?生命經歷有限的孩子看得懂嗎?」暫且不論大人與孩子並不是對立的兩端,只要故事描繪出「生而為人的某些共感」,大人或小孩都能各自在故事中收到特別的訊息。
有個孩子讀了《花地藏》許久之後,某日和母親一起讀芙烈達.卡蘿(Frida Kahlo)的故事,孩子沉吟片刻後說:「芙烈達就像花地藏,她的畫就是她的花。」

《花地藏》的故事,來自我多年前在手札裡寫下的一段話:「有一天,你會學會感謝那在你心口上掘洞的傷。最初是一個空洞,時光為它覆上飛砂,種子隨風落定,歲月贈你香花。」這段故事的緣起,我曾在《花地藏》的新書活動中分享,那孩子也在場,無論他是否記得,肯定都已接受到故事給他的訊息。

這些年,工作與生活不外乎是寫故事、說故事、翻譯故事,我受惠於故事很多,故事也多次拯救我,只是我從未想到,我寫的故事會像這樣住進某個人心裡,諸如此類的事,若再傳回我耳裡,故事所創造出來的新故事,如「芙烈達的畫就是她的花」,竟又在現實生活的種種停滯或不可攀越的當口,再一次拯救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此文初稿原是為兩年前華文朗讀節所寫。
*文中所說的新書分享會發生地點是台中的晨熹社書店。
*發文用的芙烈達繪本出自法國創作者Benjamin Lacombe

想看更多《故事的豐盛聯想》搶先試讀文,可於臉書搜尋中輸入「#故事的豐盛聯想」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